海报新闻记者孙殿晓从云南丽江报道。穿行雪山山麓的氢能巴士、连接全国各地景区的“天空之境”旅游列车、融合纳西族文化元素的主题巴士……载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巴士在云南丽江运营。绿色出行已成为新趋势。近日,海报新闻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丽江市正在积极探索“交通+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公共交通绿色化、智能化、人性化提升,不断完善“快慢”交通网络。如今,游客正在形成“慢深度体验”的旅游新格局。云南省交通运输局局长王东是这样说的:“我们相信,好的公共交通,人们会认可的。”丽江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加入文化旅游,开辟新的发展途径。过去,丽江和很多城市一样,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而丽江这座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的魅力城市,以其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为解决公共交通发展问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 “立足丽江‘旅游城市’定位,发挥丽江特色优势,打造‘文化旅游’。”丽江公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洪道谈到丽江公交公司如何克服困难。今年已经是2019年了,今年丽江公交推出了101路公交车,这是第一条从古都到玉龙雪的文化旅游线路山。随着这条线路的成功运营,丽江公交找到了变革的方向。此后,丽江公交陆续开通11条文化旅游专线,逐步构建快慢结合、主支线互补、覆盖热门旅游景点的“一站式”文化旅游公交网络,形成了以丽江古城为核心、辐射高铁站和各大景区的公交服务格局。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举措既满足了丽江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增加了公司的收入。”何洪说。平衡热门旅游景点和特色目的地的服务覆盖为此,丽江公交还尝试在文旅线路框架内,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规划开通一系列拓展定制线路。不同时期,如“日照101路”的开通。金山专线、“景区夜行”、“丽江花卉旅游专线”等定制线路,建立了“基本专线包保、定制线路”的服务格局。补充功能。这不仅精准适配了特定的出行场景,也降低了游客的出行成本。雪山观光小火车(图/薇薇) 此外,丽江市在玉龙雪山景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配备2000多个停车位和充电设备,作为交通中心的核心。 “基于此,2025年2月12日,我们正式开通了全长20.7公里的雪山观光列车。新的游客服务中心现已形成‘P+R停车乘车+轨道观光+B站’的立体交通网络。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郑文静介绍,“公共交通是丽江旅游第一安全选择”——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认可。据统计,今年1-10月,丽江有150万人次乘坐旅游相关公交出行,占公交出行总量的14%。旅游相关公交车营业收入为1705万元,占公交线路营业收入2274万元的75% 值得注意的是,丽江文旅线路今年暑假期间收入创历史新高,占总收入的76.56%,较去年同期增长15.07%,为丽江发展“交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文化+文化旅游”,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我们正在积极引进前沿绿色交通。”郑文静告诉记者,每天有40辆新能源公交车抵达玉龙雪山甘海子游客中心。此外,丽江市公交公司今年1月主动运营了5辆氢能公交车,用于丽江古城忠义市场至玉龙雪山、甘海子的旅游线路上,里程达420辆。公里,实现长途运营“二氧化碳零排放”,是城市公交车。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绿色旅游新名片。”2025年,首批氢能公交车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云南省首批投入运营的氢能公交车。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应用的尝试,也是对“GR”理念的一次实践。出行,公共交通第一”。目前,丽江公交新能源汽车占运营车队总数的93.47%。”何红说。公交线路采用氢动力。如今,一条运行在雪山脚下的氢动力公交线路已成为丽江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丽江绿色公交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城市公交车的运营。通过交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再融资政策等措施,继续推广实施新能源公交车车队,为老旧燃油公交车退役做出贡献。丽江市交通局副局长、市地方铁路发展局局长穆云涛告诉记者,目前,429辆城市公交车队中有401辆是新能源汽车,占比93.47%。同时,构建设施维护和辅助充电同步推进,新能源公交车运营现已实现市中心全覆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丽江“公共交通+文旅”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全国的认可。据介绍,丽江市“公交+文旅”案例被交通部认定为2024年12个优先发展典型案例之一。 2024年城市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这并不是丽江公共交通系统的终点,何洪表示,“丽江公共交通将不断探索更加个性化、有特色的公交出行解决方案,公共交通将不仅仅是一种出行工具,更是连接城市文脉、激活绿色价值、连接区域协同的‘关键桥梁’。”旅游体验、持续工作”从单一运输方式到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城市文化的传播者……丽江公共交通系统的改造和完善,正在悄然改变这座旅游名城的出行方式和旅游体验。公交车穿行于雪山山麓、古都街道。出行时,它运送的不仅仅是游客,更是追求梦想与人文的城市岁月,生态与智能的交通。在这场走向“诗与远方”的旅程中,丽江“公交+文旅”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游客展示了出行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可能性。